人的自我认知从何而知—通过知彼实现的知己更加客观科学发表时间:2025-04-28 11:19 作者:赵北平 自我认知是高校生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人的生涯发展既要了解客观外部环境,又要了解个人特质。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己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自我认知从何而知?是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生涯教育中传统自我认知途径。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涯教育活动中,受西方生涯理论的影响,很多高校主要通过测评工具与理论模型,教育学生进行知己认知。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通过六种兴趣类型匹配职业方向;MBTI性格测试,通过16种性格类型评估行为偏好;能力与价值观评估,技能清单罗列评估个人技能,价值观排序卡排序职业价值观。360度反馈法,多角度了解自身优缺点。这些方式的显著局限性就是用静态的常模测试动态的个人特质,用职业常模测评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大学生,用当下的测评结果去匹配未来的职业标准。通过这些途径得出的自我认知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往往是一种自我偏知,并不是对自我特质的正确完整认知。这些认知自我途径有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不能全盘否定这些途径的作用,但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脱离实践的歧途。 二、认识能动反映的哲学原理。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人的认识是以人的认识结构为前提的具有选择性和建构性的反映活动。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作为能知系统是客体信息的获取者、加工者和组织者,即信宿;客体作为所知系统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提供者,即信源。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是接受、存贮、加工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认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建构或重构的活动。 三、人的自我认知源于对外部环境的认知。 依照认识能动反映的哲学原理,人的自我认知结果是人的认识的能动反映结果,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每个人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前提对客观外部信息的具有选择性和重构性的反映活动。在认识活动中,人作为能知系统是客观环境信息的获得者、加工者和组织者,即人的头脑是信宿;客观环境作为所知系统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提供者,即信源。人作为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过程是接受、存贮、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认识过程中,自我认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的主体思维对客观环境信息的建构或重构的活动,从而形成人的价值观、兴趣、价格和能力倾向。因此,人的自我认知能动反映结果,是人的主体思维对客观环境信息建构或重构的活动。人的认识活动必须依靠对客观环境探索的实践活动,而且还要全面真实的认识客观环境。离开了客观环境的自我认知,人的自我认知活动就没有客观信源,其认知结果就不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人的自我特质是动态的变化的。 人的自我认知是人在实践中对个人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倾向等维度内容的探索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结构不同,影响每个人对客观环境信息的接受、存贮、加工和输出信息结果不同,因而每个人自我认知结果不同。同时人的认知客体一一客观环境又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人的能动性思维结果即价值观、兴趣、性格以及能力倾向等内涵也是动态变化的。人的认识结构的不同,客观世界的发展动态变化,以及客观世界的丰富性与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性矛盾等因素,导致自我认知往往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认知自我是一件很具有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辈子很难认清自我特质,往往稀里糊涂过了一生。 五、人的自我认知从社会实践中来。 人的自我认知结果源于每个人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个人的成长经历、特殊事件、家庭环境、榜样人物、知识学习……高校要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自我认知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全面认识外部环境实践之中实现自我认知。 声明:“湖北省生涯教育研究会”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