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育人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5-05-03 20:17

【作者简介】

张福利,湖南信息学院校长,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高等教育;

石沅沅,湖南信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管理,企业创新教育与管理;

彭堃,湖南信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的重构已经开始,未来已来。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我们可以实现差异化的教、个性化的学、精细化的管、数据驱动的研和智能化的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教育范式和形态。文章从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变“、学习的“变”与“不变”、学习模式的“变”与“不变”、教师的“变”与“不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变”与“不变”、人才培养要素的“变”与“不变”、教育理论的“变”与“不变”、教育规律的“变”与“不变”、教育评价方法的“变”与“不变”、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变”与“不变”十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研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TOPTECHER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人工智能;就业育人;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文本引用】

张福利,石沅沅,彭堃: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育人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503):44-52

【正文】

20241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文章指出,“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对就业战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和新使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就业市场,而且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进一步推动着教育新生态的重构。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复杂且多维的。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智能化机器可以代替人来完成部分社会工作,成为劳动力的竞争者,对劳动力产生替代。二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发展催生了一些新的职业或岗位或是人工智能促进原有职业或岗位增加劳动力需求。三是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产生了显著影响。[1][2][3]许多传统职业对新技能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重复性、低技能劳动力将无法满足新岗位的需求,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提升自己的数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等。《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就业市场最需要的10类核心能力多属于认知类“软技能+”,到2027年,预计44%的企业雇员的核心技能将被颠覆,60%的雇员需要接受新技能培训。[4]与此同时,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具备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工作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高等院校需要重新思考就业与育人的关系,以确保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可持续的就业增长和社会进步。

二、人工智能时代就业育人的变与不变

当今社会已经实现从信息技术驱动业务转型的数字化,到工作过程减负的自信、自校正、自协调的智能化,再到多模态融合的自我学习、进化和升级的智慧化转变。5G技术、互联网技术、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载体将进一步突破迭代,使得社会具有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人机协同的核心特征,高等教育也面临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评价机制等多维度的挑战。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5]。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环境正在经历深刻且复杂的变化,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致力于培养一批又一批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有用人才。同时,我们还要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时代新貌的人才的责任,以确保党的事业和强国建设能够代代相传、持续发展。教育的“政治属性”是教育强国的首要属性,突出表现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的“人民属性”是教育强国的价值导向,突出表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战略属性”是教育强国的核心使命,突出表现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6]教育的三个属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是“变”中的“不变”。

(二)学习的“变”与“不变”

斯金纳提出了人类学习进程的三个关键阶段,即本能学习、超本能学习以及反本能学习,三个阶段相互交织、层层递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的环境适应与自我发展。本能学习(自然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取生存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超本能学习(文化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等知识和技能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反本能学习(智能学习)是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于AI技术的辅助和支持,通过学习算法、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来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和创新能力。[7]AI时代的人类学习已经站在了新的学习分界线上:有AI的学习和没有AI的学习。[8]智能学习标志着人类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解放人的大脑,帮助人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学习将变得更加个性化、自主化和高效化。尽管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学习的本质与目的的内核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仍然需要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创新,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超越。

(三)学习模式的“变”与“不变”

世界高等教育已经从知识逻辑向工程逻辑和应用逻辑转化,“AI+教育”成为颠覆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的重要机遇,AI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重构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式。AI时代下的学习即人机交互,这是人工智能在学习中最为直观的应用。智能教学系统和虚拟助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重塑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即时反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AI的助力下,学习即跨界穿梭,AI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打破学习的知识壁垒,还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学习即深度交融,学习在深度交融中发生,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增强现实等使得实践、应用、创新,创造成为可能。学习在创造接口中发生,AI时代学习即创造接口。一方面AI赋能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相关学习和应用的反馈将进一步使AI得以优化和升级。这种双向赋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智能、有趣、高效的学习环境,更加推动了教育创新与变革,未来高校核心竞争优势则是“AI+教育”。[9]

(四)教师的“变”与“不变”

在教育发展初期,教师为“教者”,其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这一阶段主要强调知识的传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为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育者”。这一阶段的教师往往通过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专业要求发生重大变化,这一阶段的教师被赋予了更为复杂且多元化的任务——成为一名合格的“智者”,即人工智能的使用者、传授者和研究者。教师的“教”被重新定义,教学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素养等隐性知识的习得与传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体验需要被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发展需要被关注。[10]从教学方法上看,当今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加强调教师的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教师需要整合各种数字教育资源,运用智能教育技术工具,掌握数智评价技术,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过程式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式调整教学方式。[11]未来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景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与“不变”

在“迈向智能时代”的关键进程中,为把握时代机遇、回应社会诉求、引领未来走向,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和科技发展全方位审思和探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时代诘问。[12]AI时代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跨学科、复合型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性、社会情感等无法被机器取代的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从而抵御人工智能对人才的冲击。因此智能时代人才培养必须突破时空壁垒,突破学科壁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突破传统的校园与企业的界限,建立起更加开放式、共享式、共创式的学习环境,教育教学将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和产业行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将得到有效激发。

(六)人才培养要素的“变”与“不变”

传统的人才培养往往侧重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要素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演变为知识探索、能力建设和人格塑造的新三要素。知识探索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在人工智能时代,单纯的知识积累或者被动接受知识已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而知识探索则强调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具备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构建新知识,甚至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传授现有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13][14]随着人工智能对传统职业技能的冲击,能力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学生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建设,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性。[15]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16][17]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更需要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注入更加深厚的内涵。

(七)教育理论的“变”与“不变”

长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存在一个被称为“不可能三角”的理论,即个性化、高质量和大规模教育很难同时实现。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定制化教学;高质量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追求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而大规模教育则对教育资源分布和高效利用提出了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下,个性化、高质量和大规模三个目标相互制约,难以实现兼顾。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这一“不可能三角”正面临着被打破的可能。AI技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识别其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和辅导。同时,AI技术还能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此外,AI技术通过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大规模教育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在AI技术的助力下,个性化、高质量和大规模教育不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八)教育规律的“变”与“不变”

以往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平均质量往往被认为很难超越其教师的平均质量。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然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使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发展机会。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AI技术也在推动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术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AI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这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从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九)教育评价方法的“变”与“不变”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教育评价将更加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教育评价不单单是散点式的成绩记录,全景式的数据采集使得教育评价更加智能,通过学生的学业预警、个性化发展情况,能力成长引导,精准就业对接,强化过程评价,使得评价更具诊断性、动态性;评价主体也从单级转向多元主体,人工智能使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个不同层面利益主体参与评价成为可能,实现了多元主体的有效互动;评价内容也将从单纯的学业成绩判断转变为更为多元的学习成效、情感价值观等质性评价,相比传统的纸笔测验,将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通过优化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内生动力,强调进步和努力[18]。虽然人工智能从评价主体、方式、内容等方面对教育产生影响,但是评价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导向不会改变,教育仍然需要通过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变”与“不变”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核心影响,将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态的重塑。在知识随处能学、随时可学的智能时代,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必将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由于教育目标的转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等,都将随之发生改变。人机共生环境下的课程内容、课程方式、学习评价等,将是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供给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学历认同到能力认同的转变;二是从学业认同到就业认同的转变;三是从成长认同到成才的转变。这三个转变,反映出“能够就业、能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家长和学生关心的最主要的问题以及共同的期待。

三、人工智能时代TOPTECHER就业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已经深入渗透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整体业态产生巨大影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哪些核心能力以及如何确保这些能力能够适应新技术和社会发展等问题。

(一)TOPTECHER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力图谱构建

培养未来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要求。美国拥有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工程教育体系,欧林工学院的教育计划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界近几十年来最大胆的试验”,学院提出了好工程师的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工程师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客户的需求;必须培养工程师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必须了解如何计划、融资以及市场销售。欧林工学院不单单注重学生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成绩,还强调学生应保持广泛的学术性和爱好,学生不需要以工程师为一生的职业理想,而是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19][20]EC2000最为核心的“标准3”对毕业生提出了11条能力要求,新标准对其结构和内容进行了修改,最重要变化之一是从投入导向转向产出导向,旨在适应新工业革命对工科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21][22]

对比欧林三角理念和EC2000,可以看出智能时代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两点重要变化趋势:一是强化了软技能的培养。新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工科毕业生去向不再局限于工程技术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的重要趋势;然而,沟通交流、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合作、领导力等软技能都是机器难以代替的,面对未来大工程的综合性挑战,如何运用这些软技能在未来团队实现协作以解决问题,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关注的焦点。二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如何利用辩证思维在复杂信息面前去伪存真,如何通过终身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如何通过创新创造应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些问题对于应对未来挑战至关重要。

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专业能力、从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维度TOPTECHER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力图谱(见图1)。专业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指标:技术知识与数理逻辑(Technical Knowledge and Mathematical Logic)、开放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Open Mindedness and Divergent Thinking)、专业能力与执行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Execution)。在从业素养中,我们更加强调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从业素养包含以下三个指标:团队合作和沟通(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品德与态度(Ethics and Attitude)、社会与责任(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可持续发展能力包含以下三个指标:探索与思辨(Exploration and Critic Thinking),创新与创造(Creation and Innovation)、习惯与心智(Habit and Mindset)。在三角能力模型中,专业能力为基础,筑牢事业发展的根基,从业素养为保障,规范职业行为的准则;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开启未来职场的通途。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从学业认同向就业认同转变,从知识认同向技能认同转变,从学历认同向能力认同转变。


(二)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以TOPTECHER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力为核心,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以及特色化培养机制四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探索人工智能时代TOPTECHER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4322”培养体系(见图2)。

2.png

1.实施四个对接,精准匹配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供需目标

一是对接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满足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二是对接地方需求。应用型本科应坚守应用型与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定位,在服务地方发展和应用型定位上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位于湖南长沙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立足长沙、服务湖南、面向全国,紧密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和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需求。

三是对接产业行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聚焦地方产业需求,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特色,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以链建群”,依托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以链建院”,依托产业链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促进产、学、研、转、创、用深度融合。湖南信息学院聚焦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信息技术、智能智造、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链,建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智能智造与工程、智慧城市、金融经济、现代服务、创意设计、艺术传播九大专业群。依托信息技术产业链和省级“双一流”特色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成立的北斗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四是对接应用技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需要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根据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促变,教育教学以能力为要,侧重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技术紧密结合,鼓励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为经济的提质、增速、转型提供基础实、上手快、实践强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2.实行三育结合,完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是迅猛,教育越需要回归到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上来。数智时代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具有复合型、跨界性、适应性、创新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核心,注重知识的现时性、复合性和跨学科性,能力体系构建形成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未来能力三个层次,构建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到交叉知识三个层级,实现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元课程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统筹实施学科竞赛、双创项目和专创融合项目,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畅通两融路径,搭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但技能的提升却离不开实践的锤炼。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畅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路径,破解学生实习实践“难”的问题。完善以产出为导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通过“专业认知前置”“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就业体验前置”三个前置,学生早进课题、早进项目、早进团队、早进行业,从而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在办学模式上,深化科教融汇,积极引进企业进行多元主体共同办学,湖南信息学院构建了“资源共享、专业共办、教材共编、师资共育、平台共建、质量共评”的“六共融合”,“学科融通、学年连通、产学相通、项目畅通、特色贯通、国际互通”的“六通融汇”双路径育人模式,以属地城市长沙为基点,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信息+”学科专业为支点,大力开设“兄弟连”“强基班”“卓越工程师班”“产业创新班”等特色班,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共建多个集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平台,共同推进工程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信息人才培养基地优势,主动定位北斗产业需求,湖南信息学院与以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为龙头的北斗产业集群共同成立了北斗产业学院,实施“三维+北斗”产业特色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成立北斗应用方向班、软件卓越人才班等5个产业创新班,打造面向北斗产业应用的“专业群-方向链-工作室”创新教学平台,校企联合开发“北斗导航原理”等课程33门,共建5个省级实践育人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创造新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产业、激发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4.强化特色培养,构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全新生态

在人口趋势变化和教育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市场需求、地理位置和发展趋势等条件,强化特色与“异质”构建,从而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信息+”是湖南信息学院的本色、底色、特色,“红信文化”与“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训是湖南信息学院的特质。学校采取培育“红信文化”系列措施,包括成立红信文化研究中心(院)、建设红色文化大思政共同体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湖南革命英雄辈出,学校缅怀以李白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弘扬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红信文化大思政育人体系。“信息+”特色包括“信息+教育资源”“信息+专业学历”“信息+课程体系”。以“红信文化”“信息+”特色助力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面向产业需求,找准应用型人才特征,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构建了TOPTECHER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标准,培养学生技术知识与数理逻辑、开放性思维与创新、专业能力与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探索与思辨、创造与设计、习惯与心智、价值与态度、社会与责任9项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并将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作为评价未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指标,以全面提高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适应力、就业力和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FREY C B,OSBORNE M A.The future of employment: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14:254-280.

[2]BRYNJOLFSSON E,MITCHELL T.What can machine learning do?Workforce implications[J].Science,2017,358(6370):1530-1534.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与就业变革[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7(10):4-11.

[4]World Economic Forum.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R/OL].(2023-04-30)[2025-03-13].https:// www3.weforum.org/docs/WEF_Future_of_Jobs_2023.pdf.

[5]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M]//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5.

[6]姜朝晖.教育“三大属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N].光明日报,2024-09-24(015).

[7]王强.从斯金纳到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演变与教育实践[J].教育探索,2019(3):70-75.

[8][9]李政涛.智能时代的学习与进化:重构人类“学与教”范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4(5):48-53.

[10]SELWYN N.Education in a digital world:global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M].Oxford:Routledge,2019.

[11]张际平,等.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框架与提升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22(2):55-63.

[12]余胜泉,汤筱玙.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开放教育研究,2024(3):45-52.

[13]TRILLING B,FADEL C.21st century skills: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9.

[14]眭依凡,幸泰杞.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紧迫课题[J].中国高教研究,2024(3):8-16,21.

[15]PINK D H.(2005).A Whole New Mind:why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Riverhead Trade.

[16]World Economic Forum.New vision for education:foste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R/OL].(2016-03-10)[2025-03-13].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New_Vision_for_Education.pdf.

[17]World Economic Forum.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R/OL].(2020-10-20)[2025-03-13].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Future_of_Jobs_2020.pdf.

[18]郑永和,王一岩,杨淑豪.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价值、挑战与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4(4):4-10.

[19]SOMERVILLE M,ANDERSON D,BERBECO H,et al.The Olin curriculum:thinking towards the future[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05,48(1):198-205.

[20]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美国欧林工学院的广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0-31.

[21]ABET.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S].Baltimore,MD:ABET,2005.

[22]ABET.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S].Baltimore,MD:ABET,2019.


文章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声明:“湖北省生涯教育研究会”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分享到:
电话:027-89646398 邮箱:3820098014@qq.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新区汉施路1号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微信公众号